示例图片二

没有正确的汽车发展史认识,何来汽车文化

网络上,对于汽车文化的说辞可谓是五花八门,卖车的会说有没有汽车文化都没用,你们(消费者)记住什么叫“BBA”就行;搞赛车的会说汽车文化就是赛车,来参加我们的黑幕全国赛吧;搞改装的会说,汽车文化就是改装啊,Low低车身、轮胎要那样的,有姿态就是改装,有改装就叫汽车文化.......总之,各说各的,汽车文化此时就成了万金油,哪里痒就涂哪里。当然,更多的有识之士会疾呼中国没有汽车文化,理由是私有化起步晚、汽车媒体除了跟你说“价价比”之外,没几个会跟你聊真正的“性价比”。

图:Low低就叫姿态,Low低就是什么什么的,其实大家知不知道Low低车身的真正作用呢?

图:很多人看到人家是这么做就盲目地跟风,你可知道人家展示的,可是Show Car?

确实,国内进入汽车私有化的历史很短暂,80年代中至90年代中算是萌芽、90年代末开始涌动、00年代中才进入井喷期,后来又受到国内产业结构转型、金融海啸等一系列政治经济问题而举步维艰,销量是上去了,还超过了美国成为了全球第一,但量已经爆发了多年已不足为怪之下,质变呢?依然是小排量和相对小排量为主,甚至连依然还在技术襁褓期的电动车也被包装成“弯道超车”的制胜武器,如此浮躁下,谁还来跟你深究汽车文化到底是什么呢?

汽车文化这个概念看似宽泛,甚至对很大部分车民而言,别来这些虚无缥缈的说辞了,汽车文化跟我买车开车卖车有啥关系呢?一天天的谈汽车文化,我的钱包有何受益呢?

汽车文化相信也是咱们这个媒体平台第一次在文章中进行归纳和总结:

汽车文化是一种扎根于民间的、对待汽车这种商品的思路的总结和发展趋势的归纳,它是有汽车历史观、汽车价值观、用车文化及下属的改装文化、赛车文化等共同组成,同时,它需要现存汽车品牌、汽车零部件供应企业、汽车改装公司、汽车周边服务企业等共同维护的一个生态圈,所以,汽车文化也约等于汽车生态圈,也由此可见,汽车文化并非无主孤魂、无主之地,相反地,这个生态圈虽然充满了金钱的诱惑,但只有真正穿过金钱这道迷雾,才能真正看清楚它的全貌,作为每一个汽车消费者,才能树立正确的汽车价值观。

这么总结复杂吗?其实并不复杂。

图:这并不是甲壳虫,而Beetle原版Tatra的T77,你以为保时捷自己设计了甲壳虫?可你知道人家Tatra早就有这台车了?

汽车文化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汽车发展史,正所谓博古而知今,这道理在汽车文化这个生态圈里同样适用,以史为鉴对于很多车迷而言是一种乐趣,因为无论天天被讨论的德系、日系、美系,历史发展中也有过跟今天情况相类似的此起彼伏,同样经历过高峰和低谷,作为车迷也好、消费者也罢,越是了解历史发展,越会把那种盲目的品牌崇拜看得风轻云淡,很多在网络上被炒作成“某品牌绝世武功”般的偏好,其实在汽车发展历史上,或许它只是一个后来者、甚至模仿抄袭者,不懂这段历史的人会盲目地吹嘘,但懂得这段历史的反应会是“也就那样了,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就是汽车文化的沉淀,国外的汽车文化之所以浓烈,很大原因是他们的汽车发展历史并没有断层,从诞生到今天相对地现代化,它们怎么过来的,耳濡目染之下便少了盲目的崇拜。例如,VAG的讨论区里被吹到天上有地下无的甲壳虫,甚至都快成为德系车的代名词、骄傲、甚至唯一的经典,但其实:

甲壳虫是费迪南德.保时捷受阿道夫.希特勒指使,在侵占捷克苏台德地区后,直接从Tatra车厂抢过来的,无论底盘还是那台水平对置发动机。

Beetle是二战后VAG代表西德政府进行战争赔偿的工具而被西方媒体包装和炒作出来的“经典”,目的就是加大西德政府的出口,从中抽取3%的出口额进行战争赔偿。换句话说,先不要说Beetle操控性能如何、动力性能如何这个角度看待这台车,如果让我无底线吹捧它,算是政治正确呢?还是不正确呢?

再例如,保时捷的粉丝总会拿着当年保时捷推出901时被标致反对而只能改名911的事件耿耿于怀、将保时捷包装为“苦主”讨伐标致的小家子气。但史实是什么呢?二战时德军占领法国,将法国一分为二,即维希法国和德占法国,法国标致作为欧洲数一数二的大厂,被希特勒委派管理标致车厂的就是费迪南德.保时捷,过程中不乏掠夺大量生产技术和生产资料,战后,你保时捷还想用我标致已经注册的101~909的标号作为车名?换位思考,在情在理,你乐意吗?!我不跟你个人索赔已经算是很君子了。而保时捷一方也自知自己的底子不干净,也只能悻悻然改名,完全符合二战后的人文和认知的常规。

像这类的历史问题而导致的因果关系在汽车的发展史里有很多很多、但在国人的汽车历史发展观中,这类史实却因为市场参与的缺失而只看到了果而没有去深究那个因是怎么来的,这就存在了很多误区,甚至曲解,这也让汽车文化无法朝着一个理性、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么潜移默化之下,也造就了许多迷般崇德、崇日、崇美、崇贵价品牌的汽车价值观扭曲,而这种扭曲往往又会被某些“力争销量”的车厂加以利用、赚取与之品牌不适应的品牌附加值,受害者是谁?不言而喻了吧!

我们【車誌】旗下的数个品牌为主导的公众号,撰写了大量汽车发展历史的文章,即便是有些号的阅读量因为受众群体不大而聊聊,但又何妨我们的写作热情呢?因为,我们知道,一个正确的汽车文化观念、需要汽车发展历史作为地基来让它巩固,正如一栋大厦没了地基谈何入云?

正如,我们从来不会认为电动车要用“新能源”这般无脑无知的形容词一个道理!电动车的历史已经超过100年,如果电动车能叫新能源的话,那1769年蒸汽车也能被称为传统动力、1880年代的汽油机也能被划入新能源了!